2024年9月20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联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922绿色出行宣传活动暨城市慢行交通高质量发展大会”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宜居城市、绿色出行”为主题,围绕“更新保护”“精细治理”“科技低碳”三个方向展开。该活动旨在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号召,推动城市出行向更加环保、高效的方向转变,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即日起,中国城市交通公众号将持续发布2024年度“922绿色出行宣传活动暨城市慢行交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重要环节、发布内容及专家观点。
在2024年度“绿色出行宣传活动暨城市慢行交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秘书长林澎以《推动以绿道系统建设为途径的城市更新实践》为题,回顾了城市更新的历史、新时期城市更新的特点和任务,并对国内外以绿道系统建设为途径的城市更新实践进行了全面阐述。
林澎教授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历程,指出城镇化发展具备“城市化—大城市郊区化(城市空心化)—城市更新(城市再开发)”的阶段性规律。城市更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是必然且永续的过程。
新时期城市更新特点
林澎秘书长阐述,新时期城市更新具备三大特点。
一是注重质量提升、功能完善。中国城市化大规模快速空间扩展后,进入了质量提升、功能完善的新阶段。本轮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功能、品质提升,例如设施完善、生态修复等,减少征拆投入。
图1 新时期城市更新的问题与目标
二是新时期的城市更新模式发生了转变,从地产开发转向城市运营。本轮城市更新从依赖短期现金流的房地产开发,转向提升城市效能和价值的长期运营。这个过程需要控制拆建量、降低投入,减少房地产开发销售,同时注重资产运营与产业培育。
三是注重产业化、绿色化、数字化。新时期的城市更新要瞄准新产业、新消费,找准城市发展需求,为城市更新项目创造持续运营收入。例如,关注新型办公、休闲娱乐、康养医疗、体育健身、社区商业、智慧停车等方向的新产业、新消费。
新时期城市更新的重要实施路径——城市绿道系统建设
基于新时期城市更新的特点可以看出,由于城市绿道系统能够提升城市品质与宜居性、促进居民健康出行,具备品牌运营性质,且有产业化、绿色化和数字化的前景,是新时期城市更新的重要实施路径。
第一步,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在现有道路基础设施基础上,优化选线,打通断点,保障安全舒适完善周边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步,打造品牌,激活空间。在保障通行的基础上,串联风景资源与城市产业功能,激活多种生活场景,形成品牌效应。
第三步,资源融合,联动发展。进一步推出城市特色绿道产品,将绿道转化为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
国内外成功案例
林澎秘书长介绍了一系列国内外基于城市更新的绿道系统建设成功案例。
新加坡绿道——公园连接道网络计划(PCN)
新加坡是高密度环境的典型代表。2005年新加坡的建设目标转向“花园里的城市”,启动公园连接道网络计划(PCN),旨在通过环境魅力的塑造,进一步吸引创新人才聚集。
该计划的核心思想为“连接”,采用区域环线连接模式,小环线服务居民,大环线服务区域及全岛空间。新加坡公园连接道网络长度超过360km,串联城市近400个公园以及4个自然保护区。
图2 新加坡绿道:与路网、水道紧密结合构建出的网络状绿廊结构
哥本哈根绿道——“骑行人城市”
(1)建设人性化、发达的自行车基础设施。哥本哈根有超过67.8万辆自行车,是机动车数量5.6倍,人均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辆;有49%的市民会骑车上班、上学。哥本哈根行政边界内有382公里独立自行车道、63公里自行车绿道和167公里自行车高速路,便于自行车出行。
图3 哥本哈根自行车绿道网规划
(2)制定完善、积极的自行车政策与标准。自1995年起,哥本哈根制定了广泛、延续、积极的骑行政策及技术标准,引导市民低碳出行,增强城市活力,从而实现从空间绿色到功能绿色,助力城市产业转型。同时,逐年基于调查形成骑行相关报告,并依此不断完善更新现行政策与要求。通过保障骑行连续性、设置人性化辅助骑行设施,进一步提升骑行友好环境。
图4 哥本哈根保障骑行体验与设置辅助骑行设施
香港麦理浩径绿道-郊野徒步径
麦理浩径绿道全长100km,穿越8个郊野公园,要翻越20多座山头,是香港首条长程徒步路线,也是香港山野文化的代表。该绿道依托独特的主题景观、生态的建设模式、人本的配套设施和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打造生态、成熟、安全的徒步线路。麦理浩径绿道具备便捷易达公共交通,分段随时可撤出线路。各段起点和终点大都有公共交通到达或到达附近,可搭乘公共交通返回市区。
图5 香港麦理浩径绿道沿线设施设置情况
成都绿道体系
成都绿道串联成都四环(绕城高速)两侧133平方公里的各个地块,串联沿线121座特色园。“5421”体系将打造500公里环城生态公园、4级配套服务体系、2万亩多样水体、10.1万亩现代生态农业。天府绿道采用“绿道+”“公园+”的模式,打造多样消费场景。形成四级特色驿站体系,融入农商文旅体功能与空间,构建高品质生活休闲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
图6 成都绿道生活休闲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
北京: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绿道系统建设
2013年起,北京市绿道建设迈入新阶段,对绿道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3年起,北京市全面启动绿道规划建设,相继建设环二环绿道、三山五园绿道、园博绿道等40余个项目。目前北京已建成各级各类绿道约1465公里,修复整合沿线生态资源,使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纽带。
2024年5月8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公布了《北京市绿道系统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根据规划,到2035年北京将构建起总长度5000公里以上的各级绿道网络,连接中心城区、平原地区和山区,让市民尽享开门见绿、抬脚可入的“京华绿道”。
图7 北京市绿道系统专项规划
其中,昌平区从绿道体系、游憩体系、参与场景、自然体验、市民获得感等方面,对绿道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指引。昌平区依托绿道体系建设,积极打造“骑行友好城市”,建设“世界级骑行城市”,并规划构建“一横四纵”复合骑行道体系,为市民骑行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图8 北京市昌平区复合骑行道体系
城市更新背景下绿道系统建设机制
最后,林澎秘书长从组织机制、合作模式、介绍了城市更新背景下绿道系统建设的体制机制探索。
组织机制方面,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
合作模式方面,政府部门进行引导和政策支持,由地方平台公司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资主体转变为城市更新实施主体与区域资产管理主体,成为绿道建设多方共赢的合作平台。
图9 多方共赢的绿道建设平台
实施路径方面,需要制定绿道建设及周边区域更新的整体规划、单元划定、行动计划、政策保障,统筹城市资源。
推进模式方面,考虑分步实施,统一规划、搭建平台,政府投资完善骑行道基础建设、多种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和运营主题。
图10 分步实施的绿道系统推进模式